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南方日报:遇仙

来源:南方农机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1-04-09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袁噜噜漫画形象 一 昨天一大早出发前往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鳌湖艺术村,开启ELP(Experiential?Learning?Project,体验式学习计划)的第一天。 鳌湖村是一个古老的客家村。“鳌”在客家

袁噜噜漫画形象

昨天一大早出发前往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鳌湖艺术村,开启ELP(Experiential?Learning?Project,体验式学习计划)的第一天。

鳌湖村是一个古老的客家村。“鳌”在客家人看来是天上的龟,而“鳌湖”意为“神仙居住的地方”。本以为这个名字只是表达了客家人自宋朝迁徙至此,祈求生活和美安乐的愿望,却没想到在村中一户户走访艺术家工作室的时候,能意外地遇上“仙人”。

Bella是一名在东莞凤岗的碉楼里长大的女艺术家。她的上一份工作是为深圳的两家服装品牌做设计,每个月都能获得稳定的收入。阴差阳错来到鳌湖后,她毅然决然地舍弃大都市的繁华,一头扎进这偏远的古村,倾心于艺术创作。“收入不稳定了,有时候还要倒贴钱。”我看见她满不在乎地笑了笑。她热情地跟我分享这些年学习策展,创作微电影和参与行为艺术的感受,她感觉到自己的组织、管理和沟通能力都在提高,真正感受到艺术的感召力。对她来说,“与一群有趣的人为友”显然比一份让自己不愁吃穿的收入更为重要。鳌湖艺术村给她的想象力提供了充分的施展空间,每一堵墙,每一块砖,每一片荒园都是她的画布。为自己单纯的热爱倾尽所有,不为俗世的缠累推磨,她是我在鳌湖遇到的首位“仙者”。

刘香林以前是独立设计师,他离开宝安移居观澜,只是为了摆脱人们挑剔的目光。为客户设计产品的时候,他必须时时刻刻在意别人眼中的标准,强迫自己一次次地在自己的设计蓝图里塞入别人设下的条条框框,这种身不由己的“设计”令他窒息。他来了,只带着他的人和对艺术的一腔热诚。他用轻松的语气告诉我们,现在他自己决定创作什么,自己判断好与坏。说真的,我很羡慕他,因为自己时常感觉被别人束缚了手脚,无论是写一首诗,录一首歌,或是剪个视频,与陌生人分享时总会被一阵恐惧扼住咽喉。我害怕他们每一个轻微的蹙眉和意味深长的撇嘴,仿佛权威掌握在他们手中,而我所能做的只有将自己压成一只变形虫以迎合他们的口味。刘香林从中逃了出来,俨然是另一位不再被名利操纵的归隐“仙人”。

下午5点多,站在艺术村的门口等待巴士的时候,我有些不舍地回望暮色中恍若入睡的小村落,感觉那里住着上百位不为俗世羁绊的“仙人”。我问自己——是否向往眼前的生活,却有些意外地得到了一个否定的回答。或许是自己年轻气盛,还没有真正领略城市的喧嚣吧;或许有一天,我也会选择这种仙居的生活,只是还没有尝试的东西,怎能一开始就轻言放弃呢?

在刺鼻的油漆味中走了很长一段路,远远看到半截高大的围龙屋被或红或白的铁墙圈起来。我们只能既好奇又失落地朝那巨兽投去迷惑的目光。

这是在龙岗区布吉街道的甘坑小镇。

我们在一个酷似商业区中心的地方解散了。终于可以自由行动的我大松一口气,迅速掏出笔记本准备新一轮的采访。环顾四周,却根本没有发现原住民的丝毫痕迹。虽被命名为“客家小镇”,小吃街上却几乎是清一色的潮州特色。视线略微抬高一点,看到山坡上有屈指可数的几座围楼被身后高耸入云的现代洋房拢住。前脚刚踏出小吃街,迎面而来的是一个装着玻璃幕墙,直泛蓝光的VR体验馆。

前一天在鳌湖艺术村,虽然遇到了不少“仙人”,但来不及采访原住民,我并不是特别满意。我想,鳌湖村的原住民真真切切就住在那里,我随时可以再去拜访他们。但在甘坑小镇,我是真正体验了什么是“踏破铁鞋无觅处”(可惜没有下联)。现代的商业气息充斥着小镇的每一处角落,踩在小巷里的石阶上,我甚至怀疑脚下的那块看起来古意犹存的石块,只不过是不久前经历了上百次的打磨着色,刻意做旧。耐着性子采访完几个外来打工者后,我满怀期望地前往山坳里由围屋改造成的博物馆,今天却不知什么原因,大门紧闭,我们只得在附近的两家工艺品商店闲逛,略显无奈地摆弄了一阵毫无特色的家训戒尺。

返回学校后,我上网将今日闭门谢客的博物馆搜索了一番,发现它与任何一家其他地方的客家博物馆相比,并无什么特别之处。两顶婚轿,几只耕地的铁犁,几个装谷物的箩筐,这些原本应该传达更多生活气息的物件,如今因为错置而紊乱了与人对话的空间。比如,我想知道他们把床放在家中的哪个方位,在哪儿洗漱,在哪儿待客,在哪儿逗弄儿女,而不是看到一堆所谓的客家文物被毫无逻辑、错乱无章地摆放在隔离带的一侧。

文章来源:《南方农机》 网址: http://www.nfnj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409/906.html



上一篇:南方降水重心将移至江南 北方气温迎转折
下一篇:南方日报:国宝梅瓶重现记

南方农机投稿 | 南方农机编辑部| 南方农机版面费 | 南方农机论文发表 | 南方农机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019-2020 南方农机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